Image

碧血丹心映初心——追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十军、新四军创建人之一黄道(江西日报)

2019-12-24


《新江西》季刊封面

1938年,黄道同志摄于新四军驻赣办事处。

黄道故居已经成为当地红色研学基

地。



本报记者 陈化先 文

在信江南岸黄金山上,上饶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东侧,一座建于1953年的墓,每逢节假日,市民纷纷前往悼念。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长涧源,一座始建于1939年的墓,1950年改为烈士纪念亭,这里每月都有组织或个人慕名前来缅怀。

在横峰县姚家乡姚家垅,一座建于2017年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年有2万多名学生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当地有名的红色研学基地。

历经半个多世纪,人们持续追思着两省三地的墓、亭和碑。是什么人如此受关注?是墓主人在风雨飘摇的时代坚守真理传播新思想,是墓主人在血雨腥风的年代点燃火种创建根据地,是墓主人在至暗时刻带领部队反“围剿”打游击坚守闽北,是墓主人投身革命聚少离多树榜样传家训,是墓主人在临死前仍喊出:“要抗战到底,革命到底”的铮铮誓言。

墓主人正是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红十军、新四军创建人之一黄道。近日,记者来到他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探寻先烈立志报国、革命救国、以身殉国的生命历程,感受先烈坚忍不拔的革命信念、卓越超人的见识胆略、清正高尚的精神品格。

创刊撰文传递新思想

100年前的秋天,横峰县姚家垅一位叫“牛崽”的青年匆匆惜别家人,乘船顺信江经鄱阳湖到赣江,来到南昌二中求学深造。这位青年正是黄道,原名黄端章,号一鸣。

1919年底,在新文化运动和民主爱国运动的影响下, 黄道与南昌二中的袁玉冰、徐先兆等进步青年组织了一个名叫“鄱阳湖社”的团体。1921年元旦,改名为江西改造社,并出版《新江西》杂志。

黄道是《新江西》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发表文章《难道女子不是国民吗》《暑假期中之杂感》《阻碍新文化运动的是谁》,痛斥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并积极宣传新文化新思想。

黄道在袁玉冰的鼓励下,1923年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大学,黄道选修了李大钊的《史学思想史》等课程,他曾对同校史地系的邵式平说:“听了李大钊的演讲,使我拨开云雾看到了青天,茅塞顿开,大开眼界。对中国的问题我看得越来越清楚了,对中国的前途也越来越有信心,走共产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出路。”

在北京师范大学他结识了江西籍女生刘和珍,他们联合创办江西同乡会刊物《博物》,黄道曾担任《博物》总编辑。1923年秋,黄道经李大钊、陈毅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青年团他介绍江西改造社社员徐明高、游秀柏等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黄道经李大钊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北师大第一任和第三任党支部书记。

1925年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黄道在《北京学生》刊物上发表《帝国主义的横暴行为与中国民众》,并积极组织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学校的学生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罢课等斗争。1926年,黄道在“三一八”惨案中暴露身份后,遭北洋军阀政府通缉,党组织委派他返回江西工作。陈毅曾说,从五卅运动爆发直至‘三一八’惨案,这几年北方国民革命如火如荼兴起,黄道同志就在这个时期由书斋走上革命战场,马列主义武装了他,革命运动锻炼了他,他实际是北方国民革命的领导主持的一员。

播撒火种创建根据地

1926年,黄道到南昌后,加入江西党团组织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惨杀上海同胞江西后援会”,多次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屠杀中国同胞的罪行。同年7月,他回到横峰,与邹秀峰、吴先民等人一起创立横峰最早的革命团体岑阳学会,创办刊物《岑阳月刊》,并创建横峰第一个党支部。

1927年,黄道作为中共江西省委负责人之一,积极参与南昌八一起义的准备工作,他与罗石冰发动南昌人民捐款,支援起义部队。当年捐款给起义军的收条和回信现珍藏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

南昌八一起义后,部队分批撤离南昌向南进发。黄道遭到国民党的通缉,时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的刘九峰代表党组织向黄道征求意见,是随军南下还是回乡举行暴动,并说:“你回家搞暴动,安全可不保险啊!”黄道回答说:“共产党不是保险公司,我也没交保险费。”就这样,他奉党的指示,秘密回到横峰。

返回横峰后,黄道与方志敏、邵式平多方谋划,在弋阳九区窑头村召开骨干会议,并决定在弋阳横峰通过武装暴动夺取政权。起义胜利后,黄道走乡串户调查研究,制定《土地分配法》和《平债法》,深得群众的信赖。

1928年3月,国民党抽调第十四师进驻铅山河口,与“靖卫团”“挨户团”等地主武装,轮番向弋横革命根据地进攻。6月25日,方志敏主持召开弋横两县县委联席会议,有人认为将部队解散,把枪支埋起来,到大城市斗争。黄道和邵式平、方志纯坚定支持方志敏,依托弋阳横峰广泛的群众基础,熟悉的地理条件,在弋阳横峰打游击转向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同时,黄道被派到贵溪、余江、万年等地,他以中医身份发动群众,组织农民革命团击败地方“靖卫团”,成功开辟贵余万根据地,同时还成立了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团。1930年春,当国民党酝酿新军阀混战时,方志敏、邵式平、黄道将根据地扩展到赣东北10多个县,红军独立团从1000余人发展到4000余人。同年7月,红军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黄道先后担任赣东北特委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并在方志敏外出时代理苏维埃政府主席。

七年主政闽北带出抗日铁军

1931年7月,经上级组织决定,黄道从赣东北来到福建崇安(现在武夷山市),出任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在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基础上,他继续坚持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分配、建立健全苏维埃政权、加强红军独立团建设、发展地方武装,同时还成立闽北银行,发展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到1933年,闽北游击区发展成横跨闽浙赣三省16个县的红色疆土,闽北主力红军闽北独立师下辖4个独立团和1个纵队,共2000余人;此外还建立彭杨军校,各县地方武装21个红军独立营和游击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调集10万重兵,准备“包剿”闽北苏区。黄道准确判断形势,坚定实行战略转移,通过游击战打破敌人的“围剿”;同时避实就虚,以革命老区为依托,保存有生力量,积极向外开辟游击新区。到1936年,闽北游击区扩展到闽浙赣边区26个县。

尽管如此,黄道密切关注时局变化,一方面派人到上海、香港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多方获取信息。一次,他从一张包盐的旧报纸上读到西安事变的简短消息,他立即召开闽赣省委会议,作出《关于开展反帝抗日斗争的决议》,号召“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论职业、团体、宗教信仰及政治派别,一致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抗日的民族战争”。在黄道的领导下,闽赣游击区较早地与国民党闽赣当局谈判和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南方游击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队伍的进程。

1938年1月,黄道调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宣传部长和统战部长,中共新四军党委委员、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主任。同年2月25日,千余名闽北红军游击队在铅山县石塘镇集结整训,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

陈毅曾这样评价黄道:在三年游击战争环境中,黄道同志尽了他毕生的绝大努力,也发挥了无比的革命天才……在与党中央隔绝的情形下,在进攻者长年的“包剿”下,黄道同志能独立支撑,顽强坚持,终于完成了保持革命阵地保持革命组织的光荣任务,所以尔后能够以一支强有力的部队编入新四军来适应抗日战争的爆发,这是黄道同志对革命对民族的绝大贡献。

全家短暂团聚传家训

今年11月28日,89岁的黄知深回忆起他的父亲黄道,眼含泪水激动地说:“那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与父亲相处。”

1938年2月26日,黄道为了欢送新四军三支队五团开赴皖南,在横峰县城召开了誓师大会,他依依惜别多年生死与共的战友。

当天黄道回到阔别八年的故乡姚家垅,十里八乡都沸腾了,乡亲们纷纷奔走相告。“黄道回来了”“牛崽回来了”,几天内从乡亲到烈属,从国民党地方官员到赣东北各地失去联系的党员,他都一一促膝交谈。

与黄道同时回家的还有他的大儿子黄知真、二儿子黄知机、妻子陈清凤。黄知真从隔壁村接回了8岁的小弟黄知深,随后黄道妹妹黄冬贞、黄香贞、黄梅贞等都悉数到场。那时候革命家庭天各一方,正如黄道一首诗所写:“踏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南西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各一方......”

全家聚在一起真是悲喜交加,时而共同怀念逝去的亲人,家人哭声一片;时而听到革命事迹,全家屏住呼吸。黄道含泪说,干革命就会有牺牲,为了劳苦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已有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我们家就有黄菊(黄道父亲)、吴先民(黄道前妻弟)、吴品秀(黄道前妻)、黄端喜、黄球、黄琳等先后牺牲。国难当头,日寇铁蹄践踏祖国河山,为了驱逐日寇,必须抗战到底。虽然现在国共合作抗日,但国民党顽固派反共贼心还会不断制造摩擦,今后斗争会更加复杂,牺牲的事还会发生。我们要随时准备为人民、为民族、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牺牲。今后,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这一家都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为民族、为劳苦人民奋斗到底,要相信有家人和大家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一定会胜利。

黄知深回忆起父亲黄道的话字字不漏。他说这是父亲对家人的嘱托,更是黄家的家训家规。

黄道的儿女守规如铁。1958年,黄知深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回到江西,当时组织分配他在省城工作,其大哥黄知真知道后,说服黄知深到条件艰苦的新余钢铁公司创业;1960年,黄知慧从江西政法学院毕业,被分配到省检察院工作,黄知真却动员她回到横峰基层锻炼,她在姚家公社足足干了16年。

赣闽万人空巷送英烈

1939年5月23日,积劳成疾的黄道被国民党特务用毒药谋害于铅山县河口镇,牺牲时仅39岁。

同日下午,黄知深得知父亲已在河口镇牺牲,他立即赶往河口。5月24日中午,黄知深在河口大同旅社见到父亲遗体,全身皮肤发黑。

黄道牺牲后,在大同旅社大厅设灵堂,灵堂摆有周恩来、项英、叶挺、陈毅、曾山、陈丕显等领导同志送去的挽联和花圈。中共中央东南局发出《关于悼念黄道同志的通知》。陈毅撰写悼文,评价黄道为:“江西人民的革命领袖,中共优秀的领导干部,马列主义的活动家,抗日的新四军的创造者之一。”

1939年6月3日,在铅山县河口镇王家塘召开追悼大会,尽管国民党百般阻扰,以杀头、坐牢相威胁,赣东北各县仍有上万群众冲破阻力参加追悼大会。

追悼大会后,国民党当局不允许黄道遗体在江西安葬,应闽北老区人民的请求,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将遗体运往他长期战斗过的地方福建崇安长涧源。

当黄道灵柩从河口出发途经永平、石塘,过温林关到长涧源百余里,沿途群众有的路祭,有的嚎啕痛哭。到温林关,有近百人从长涧源等地赶来接灵。长涧源群众更是打破不在公地上建墓的祖规,献出当地向阳的一块公地,为黄道安葬。出葬那天,长涧源人山人海,哀悼可敬可亲的领路人。

1953年5月,赣东北人民为缅怀黄道的伟大功绩,将他的坟墓迁回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与上饶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为邻,与信江相伴。

(邱贵红、黄利忠、俞持富供图)

记者手记

“一个共产党员只有信仰党服从党,任何东西都不能动摇他的党的观念。”

“在这十年中,我经过人所未经过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尝过人所未尝过的咸酸苦辣的味道,但这对我却是滋滋有味的生活。”

“要抗战到底,革命到底。”

…………

看黄道同志传记,一个真实的黄道呈现在眼前,每当革命处在危急时刻,他总是不避风险,勇挑重担,力挽狂澜。

听黄道同志故事,一个感人的黄道萦绕耳旁,每当接手新任务时,他总是身先士卒,深入调研,实事求是寻求解决之道。

儿时就曾读过黄道,读懂黄道已是中年。我一直在思考,面对大革命失败;南昌八一起义主力部队南下;赣东北根据地多次被敌人“围剿”;在与中央红军隔绝的情形下,三年独立支撑游击战争等危急时刻,黄道同志为何总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原因就是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方面始终保持强大的战略定力,从而站得稳脚跟、担得起风险、把得住大局、看得清方向;原因就是他拥有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积聚起攻坚克难、无往不胜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