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解难题办实事 拔穷根闯富路 南昌市驻村第一书记用实干实绩交出扶贫满意“答卷”

2021-04-19

打赢脱贫攻坚战,基层是主战场,人才队伍是关键。

“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脱贫攻坚一线去!”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役中,南昌5101名市县乡三级驻村干部进驻贫困村,106个市直(企业)单位建立了帮扶联系点,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攻坚局面。他们日日夜夜奋战在扶贫一线,摸底数、挖穷根、探出路,用无私奉献、拼搏奋斗书写时代芳华,干出了群众交口称赞的脱贫业绩。

找对方法创新思路

摘掉贫困村帽子

产业做起来了,脱贫成果才稳得住。“第一书记”们精准谋划,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变一次“输血”为长期“造血”。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产业拔节生长。特色产业,不仅打通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路,而且开出了乡村蝶变的良方。

新建区石埠镇西岗村,曾经的贫困村。驻西岗村第一书记周勇华到村后,摸清家底,思考出路,开出了一剂良方——带领着村民发展芦笋产业。

“2016年10月,我们从海南引进了千亩芦笋产业扶贫基地。基地流转了村里1600亩土地,其中860亩已经种植了芦笋。”周勇华说,西岗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现了种、产、销一体化。

找对了方法,厘清了思路,西岗村建档立卡的38户贫困户,在周勇华的带领下,全部加入了合作社,贫困户获得授信贷款20户78万元,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授信率为100%,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土地流转、用工、产业分红加起来,少的一年可以增收1.3万余元,多的一年可以赚到2.8万元。”周勇华说,一个芦笋基地一年能够为贫困户保底增收1万元。

如今的西岗村,农业产业兴旺起来了,齐心协力奔向小康。

昂首走在小康路上的,还有南昌县南新乡九联村的村民们。他们的村子,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小康村”的巨变。

这些巨变,得益于村里的“第一书记”应文伟。他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破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瓶颈。因为带领村民们走电商扶贫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年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应文伟成为全市唯一一位接受全国表彰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在九联村驻点的应文伟,发现村里特色农产品物美价廉质优,却苦于没有销路。

如何做,才能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

应文伟想到,当下直播带货、开网店势头正盛,正是借力电商发展的好时机。

于是,应文伟组建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主要生产和销售鸭蛋、大米、茶油等农特产品,并设计了产品包装和注册商标,借助现代互联网面向全国销售。在他的带动下,九联村的村集体经济由不足6万元发展到现在的21.4万元,一举摘掉了“空壳村”和“贫困村”的帽子。

一名名“第一书记”奔赴在脱贫攻坚战场的一线,一条条出路在他们的摸索下越走越宽。

夜以继日无私奉献 

扶贫路上践初心

“第一书记”要“会干事”,必须成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推动发展的领路人、熟悉情况的村里人、群众认可的贴心人,这样才能“干成事”“干好事”。

南昌县三江镇汗塘村的“第一书记”王小红就把自己的新家安在村子里。

刚刚接到驻村任务,王小红就一头扎进了村里。一双脚,走遍汗塘村11个村小组,一双手,敲过每一户贫困户大门。通过走村入户,倾心交谈,王小红将政策带给了村民,又将村情民意记到自己心头,放在脑海里。

王小红把每户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都做成了表格,对贫困户致贫原因、生产生活状况、子女上学情况、劳动力就业收入情况、耕地、公益性岗位、享受低保、残补、教育补贴、光伏、资产性收益情况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登记。

一针一线都在脑海中,每家每户都跟王小红成为了朋友。

正当王小红投身驻村帮扶的事业,王小红的婆婆不慎摔倒,原本由婆婆带的儿子不得不跟着王小红来到驻村点,当时王小红的儿子还不到2岁半。

在“第一书记”中,不仅有王小红这样舍小家顾大家的人,更有人将生命镌刻在了贫困村脱贫的战场上。

2018年5月21日,国网江西省进贤县供电公司派驻七里乡兰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俊敏,在参加当晚乡政府扶贫工作会议时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年仅43岁。

2017年8月,李俊敏带着坚决完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军令状”来到了进贤县七里乡兰溪村担任“第一书记”。

李俊敏了解到,兰溪村大多数贫困户都是因病因残致贫,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但是全村仍有很多的土地资源。

李俊敏决定把这些土地资源好好利用起来,种植油茶树,带领全村一起致富。

2018年3月,李俊敏就带回了一万株油茶树树苗,免费分给了26家贫困户。他与电网的100多名员工,一株一株地帮村民们栽好了,还邀请农业专家到现场授课,讲解种植和培育知识。

如今,兰溪村的油茶树正茁壮生长,李俊敏脱贫帮扶的“脚印”还深印在旁。曾和他在扶贫攻坚征程上并肩作战9个多月的村支部书记洪丽珍含着泪说:“李书记真的把兰溪村当成了第二个家。”

一名名“第一书记”,是一个个贫困村的“主心骨”和“火车头”, 他们用真心真情真功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舍小家为大家,打通了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间的“最后一公里”, 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扬。

来源:南昌日报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