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从农业大县到全国百强县 ——看南昌县产业发展转型之路(南昌日报)

2021-02-02

岁末年初,行走在小蓝经开区,放眼远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厂房比肩林立、宽阔的街道纵横交错、绿树花草掩映在楼宇之间,一座赏心悦目的现代化工业新城跃入眼帘。

可谁能想到,2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当年的小蓝工业园,黄沙漫天、水系遍布,工业基础如同一张白纸。小蓝经开区一路披荆斩棘,走过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县级到省级最终跻身国家级开发区的华丽“三级跳”。

小蓝成长的背后,留下了一串串闪亮的光辉足迹,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南昌县奋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一直以来,南昌县是传统农业大县,有着“江南粮仓”的美誉,1978年,南昌县农作物播种面积20万公顷,粮食产量51万吨。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这个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县开始探索新的发展之路。

无工不富,工业是经济的脊梁。2002年3月,南昌县审时度势,紧抓城市工业项目“退城进郊”机遇,在赣江边的荒滩沙丘上开启了小蓝工业园的建设历程,县域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工业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为县域经济的“壮大”攒下了第一笔“家当”。2008年,南昌县在江西省率先挺进全国百强县,成为中国中部地区快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跻身全国百强,意味着发展的起点更高了,压力也更大。在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的博弈中,南昌县摒弃落后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推出“一区带三园”的产业升级模式,以小蓝经开区和向塘物流园、武阳中小企业创业园、南新滨江集中工业园为主战场,将更多工业、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的压力向工业园区传导,进一步筑牢产业发展平台,同时巧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工业主导产业上做“减法”,催生链式发展的聚集效应,使县域经济焕发“第二春”,举全县之力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努力在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在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和品牌效应上实现新跨越……凭借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举措,南昌县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拔得头筹,顺利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大县到现代工业强县的华丽“转身”,为县域经济崛起打造出功率强劲的“发动机”。

与此同时,南昌县坚持重工不轻农,先行先试,向有限的土地要增量,积极探索农业改革与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完善农村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率先推出“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户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成股权,农民当上股东,入社土地由合作社统一耕种,农户除劳动收益外,还可享受年底分红;结合自身特点,在土地流转服务、农技推广、资金扶持、惠农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创新,助推农业经济健康绿色发展。从2006年起,南昌县财政设立了1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奖补基金,并逐年增加,将地方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用于扶助“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成立了全省首家县级农业产业化政府融资平台——南昌县现代农业投资公司,开展担保、融资、参股等业务……南昌县农业走上了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的路子,农业农村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南昌县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丰”,连续十二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并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等多张国家级金字招牌。截至2020年,全县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8家、市级66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占全市30%,农耕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改革初期,南昌县商贸业发展较为落后,直到2005年才有了第一家大型商场——南昌百货大楼莲塘店,此后,南昌县的商业发展势如破竹,节节高升:2010年商业面积突破10万平方米;2016年突破10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县商业面积总量达330万平方米,南昌县莲塘商圈、象湖商圈均开启商业综合体井喷模式,华润万家、天虹商场、红星美凯龙等纷纷落户,商贸业也即将成为全县的四大千亿产业之一。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兄弟”,是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多年来,南昌县不满足、不局限于县城的“小概念”,以产业支撑为基础,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最终加强城市的综合辐射力及带动力,为县域经济继续上行积蓄“潜力”。随着城市框架的不断拉大,南昌县城市建设规模从最初的4.5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5平方公里,是1978年的14倍,形成“一城三片”大格局。

尽管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地超越,但南昌县却从未停止继续跨越发展的脚步。继2008年率先挺进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后,南昌县连续进位赶超,2020年已在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位列第21名,强势挺进全国百强第一方阵,县域综合实力从“全省领跑”迈向“全国领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