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农业有奔头 农村有看头 农民有盼头 ——南昌精准发力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南昌日报)

2021-01-27

深冬时节,行走在南昌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崭新的果蔬大棚孕育希望,荒地上建起休闲公园,农家院里欢声笑语,一个个景区、村庄喜迎宾客,农业有奔头,农村有看头,农民有盼头……在砥砺奋进中,一幅秀美乡村新图景愈加清晰。

食为政首,农为邦本。近年来,南昌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全力推动传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兴旺  农业发展动力足

岁物丰成,穰穰满家。

在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的欧洲进口玻璃温室大棚内,一串串红彤彤的樱桃番茄格外夺目,摘一颗咬下去,满嘴都透着大自然的味道。不同于普通的温室大棚,这里的每一株番茄都种在“岩棉块”的培养基中。“岩棉块”里通着一根黑色滴管,精准提供养料和水分。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以高科技绿色蔬菜培育技术为立足点、以休闲体验式观光农业为助推器,全面打造南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

而一旁的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内,一个个鲜红欲滴的草莓正悬挂在一排排铁架上,看上去十分诱人,惹得不少市民手持果篮穿梭其间,体验采摘游玩的乐趣。“这些草莓全部使用‘椰糠无土栽培’技术,十分适合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使用这种方法既能节约空间,又便于种植管理,采摘时也不用弯腰,因此很受游客喜爱,上市以来供不应求。”工控·塘南第六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周末采摘人数峰值可以达到近400人。

这是南昌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昌紧扣乡村产业振兴目标,以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为抓手,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围绕乡村重点产业发展、新型业态培育和新型模式探索,谋布局、搭平台、抓龙头、培业态、创品牌、强招商,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扎实推进了各项措施落地落实,乡村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我市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搭建起两谷(绿谷硒谷)、示范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梯度发展平台。目前,两谷平台政策要素集聚、业态功能集合、优势企业集中,绿色、富硒主导产业特色明显,6个市级示范田园综合体初具雏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各具特色;现代园区(市级园109个、省级园26个、特色产业园24个)覆盖近80%涉农乡镇,“特色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突显。龙头企业规模扩大,2020年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递补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7家。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86家,逐步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梯队。

生态宜居  农村旧貌换新颜

冬日暖阳下的黄马乡,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远处青山蜿蜒连绵,苍翠欲滴;公路两旁植被葳蕤繁茂,屋舍俨然;河道水质清澈,鱼虾细石尽收眼底;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现在我们村脏乱差现象不见了,还利用拆除出来的空地建起了小游园和小广场,环境好了,村民们心里也舒坦。”黄马乡罗渡村村民熊才厚说道。

整理杂物、清理垃圾、家禽集中圈养……在三江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台台挖掘机高举着前臂,将一处处危旧房推倒,紧接着,跟进的铲车将建筑废弃物转运出去,如此循环反复……记者在现场看到,在拆除作业区的另一侧,一块块空地被篱笆有序隔开,种上了小白菜、大头菜等时令蔬菜,在沃土的滋润下,绿油油的一片,长势喜人。

“这段时间,村里一直在拆除危房及残垣断壁,每天都在争时间、抢进度,拆除出来的土地经过平整之后,都种上了果树、时蔬和鲜花,成为了一个个小果园、小菜园和小花园。”三江村党总支书记王金平介绍说。记者了解到,三江镇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将“三清三拆”中拆除出来的废弃空地充分利用,开展果园、菜园、花园“三园”建设工作,对于开垦出来的“三园”由村民先行认领,余下的让党员干部进行代管。如此一来,不仅美化了村庄环境,还很好地解决了“三园”的日常监管问题。

去年以来,南昌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全市上下以不折不扣的勇气、实在实干的作风、追求一流的干劲,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舞台再展新作为、再出新亮点。

全市共拆除空心房、违建房、有碍观瞻建筑物和废弃猪栏牛舍370万平方米、拆除旱厕23338座、清除杂草830万平方米、规整菜园135万平方米;清理积存垃圾250万吨,清理沟塘淤泥30万吨。共建设集镇和村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64个,新建乡村卫生公厕2162座,农村公厕建设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累计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43.24万户。同时,全市共统筹安排省市新农村建设村点1620个,累计完成投资额4.87亿元,改路、改沟1040公里,改水、改房34175户次,接通网络、电视的村庄有927个、村民28217户,新建公共服务平台、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1550个,村庄整治“硬任务”基本完成,我市农村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提升。

乡韵悠悠、村风融融,美丽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增收致富  农民奔向新生活

1月25日,记者在位于高新区的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千亩连片高标准蔬菜基地看到,温室大棚绿意盎然,花菜、小青菜等各类蔬菜长势喜人,数名工作人员正在菜地忙碌着。“我负责的大棚有十几亩,里面各种蔬菜都有……”在温室大棚里,梅祥贵一边除草一边说。今年51岁的梅祥贵是芦源村人,5年前回到家乡,成为江西玉丰实业有限公司一名“职业农民”。“现在家乡变化很大,在公司里种地,科学种植,收入稳定,我年收入接近10万元。”梅祥贵满脸喜悦地说。

做一个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很多农民的理想。但湾里太平镇湾头村村民李桃花却选择了自主创业——开办农家乐。李桃花是湾头村村民,当过厨师,以前,夫妻俩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下来的收入也只有4万多元。近年来,湾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这让她一下子嗅到了商机。前些年,在当地政府惠民政策支持下,李桃花开办起了农家乐,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收入。“现在好了,我们不用外出打工,既可以照顾到家庭,收入还增加了。”李桃花笑着说。  

乡村振兴,农民增收是关键。我市持续加大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全市累计培养各类农村人才10865名,其中“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青年4968名,覆盖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同时,积极搭建农村双创平台,5个涉农县区全部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为农民大学生搭建合作、共赢、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择优评选了36名乡村大学生,开展“双创”扶持项目。加强农村人才创业帮扶,实施了“洪城农才丰收计划”,每年优选30名农村人才创业项目,开展为期三年的培养支持。

此外,大力培育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全市共有农民合作社3175家,家庭农场9057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26家,市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249家。截至目前,农村低保连续12年提标,标准提高到每月530元/人,现行标准下47192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8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2万元,增速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我市正释放出广袤田野蕴含的能量。

□本报记者 江辉/文 马悦 熊家福/图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