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改革“好歌嘹亮” 发展提质增效 ——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综述(中)(南昌日报)

2020-12-21

幸福中河1号公园寰宇万象公园

  □本报记者 张代艳/文 马悦/图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号角吹响,战鼓催人。

  7年来,南昌对标中央改革部署,紧跟省委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先行者”的身段、“探路者”的姿态,开展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工作,以改革破难题、激活力、增动力,推出了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举措,许多改革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

  今日之南昌,创新“六多合一”审批模式唱响全国,“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工作被列为全国工改典型经验之一,大数据市场主体监管、“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作为首批典型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绿能模式”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率先在全省实行“河湖长制”推进水生态文明……一项项改革举措,犹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奏响了一曲绚丽的乐章,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深化“放管服”唱响“南昌”品牌

  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近年,我市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纵深推进,持续推动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在全省、全国唱响了“南昌”品牌。

  2017年12月,我市在市本级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2018年5月28日,南昌市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办成事”,此外,我市还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实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表申报,并联审批”,审批事项80%以上实现“只跑一次”或“一次不跑”,成为全省首家实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全覆盖试点,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南昌市行政审批局的设立,是我市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落脚点。2018年以来,我市累计放权8轮共1266项,市本级行政权力压缩近50%,企业群众“就近办事”成为新常态,绿色超简审批5G基站、全链放权助力老旧小区改造、全链授权支持国企按历史遗留问题办理不动产登记等特色简政放权举措得到企业群众高度认可。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疫情防控期间,南昌简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等做法,作为住建部首批5个推进项目复工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直以来是“放管服”改革难啃的“硬骨头”。2019年,我市瞄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这块“硬骨头”,充分发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的体制优势,创新实施了“六多合一”(多证合一、多规合一、多介合一、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集成审批模式改革,审批办理时限压缩了60%以上。2019年,该模式被住建部列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第一批典型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

  向改革要动力,优化发展环境。我市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契机,探索推出“重资本轻资产”招商模式,将“生产、研发、销售,你(企业)来;保障、配套、服务,我(政府)上”付诸实际行动,使企业 “轻装上阵”,快速引进了华勤、龙旗、天珑、努比亚、小辣椒等一批“高精尖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户、当年投产、当年见效,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同时,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近四年累计减负超1200亿元。

  借助“互联网+”优势,南昌“先人一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工作,研发出独具特色的“南昌市企业事中事后监管警示系统”,并通过国家验收,使江西成为全国7个试点省份中第一个通过验收的省份,在全国叫响了加强企业事中事后监管的“南昌模式”。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彰显生态魅力

  良好的生态,是南昌最亮的品牌、最大的财富。在我市众多改革特色中,首屈一指的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各类湿地面积占比超过20%,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南昌“襟三江带五湖”,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近30%,在全国省会城市排第一。对南昌而言,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关键是做好水的文章。2015年,我市以“区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河湖长制”试点,持续开展以“清洁河流水质,清理河道违建,清理违法行为”为重点的“清河行动”,保护了水资源,呵护了水生态。目前,全市河段(湖泊、水库、山塘)全部明确河湖长,按区域,市、县、乡均明确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行政区域内的总河(湖)长、副总河(湖)长。2017年,我市顺利完成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被水利部评为“首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

  治水兴水,根基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我市有13个水利工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试点,目前,已全面完成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考核评价工作。此外,2019年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际完成创建工作325处,巩固提升工作11处,标准化管理工作完成率100%。通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推行,各试点工程形象焕然一新,2019年度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验收工作全部完成。

  与此同时,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我市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持续加强“四尘三烟三气两禁”专项整治,打造了“禁燃禁放”南昌模式,是中部唯一实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省会城市;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类试点,江铃集团汽车发动机再制造国家试点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全面铺开生活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垃圾分类成为社会新时尚;“环境管家”共抓大保护,建立了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林长制”,同心共护森林;开展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南昌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探索出以湿地公园、鄱阳湖滩涂、水流以及山岭、草原、荒地作为独立登记单元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方法,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

  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频频发力,护卫绿水青山,南昌绿色生态品牌进一步打响,彰显“山水之城”的独特生态魅力。

  现代农业改革提质增效

  南昌农业资源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拥有良好的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109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26个省级园加快推进;高标准创建了10个现代乡村特色产业园……近年来,南昌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农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全面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延伸,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南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索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同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任务,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此外,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实践出独具特色的“绿能模式”,破解了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种种难题。从安义县走出来的“绿能模式”,以江西省绿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核心,以农机服务、水稻种植、统防统治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为小农户、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物资供应、生产各环节、农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托管的社会化服务,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乡村产业振兴积累了经验,闯出了路子,提供了学习样板。

  如今,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纽带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多方利益联结的“绿能模式”,在萍乡、抚州等地贫困县实现复制,带动传统小农户转变成拥有租金、薪金、奖金、股金的“四金现代农民”。“绿能模式”被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践成果在农业领域示范推广。

  为有效激活农业改革活力,我市纵深推进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供销社新型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有序提升,农村电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国有林场(苗圃)改革落实到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2015年以高分通过国家八部委的检查验收;超额完成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农垦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工作;创新财政惠农方式,“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全市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改革,湾里招贤村被列为2018年国家级试点单位;农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涌现了西湖区桃花镇一村、青山湖区进顺村等一批全国有名的经济强村。

  南昌县黄马凤凰沟、进贤县三阳集云水间、安义县石鼻古村群等一批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品质不断提升;工控第六产业园、市政公用生态农业园、中国建材智慧农业园等一批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程度高的高效设施农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研究制定了六大产业链工作计划,加快推进了稻米、生猪、水禽、水产、蔬菜、茶叶等六大绿色食品产业子链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延伸……立足我市农业发展实际,围绕“都市”“现代”“绿色”的发展定位,南昌不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现代农业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责任编辑:郭旭晖 龚丽华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