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摆渡”,图书馆托管模式可期(大江新闻)
莲花书屋内安静阅读的读者
颜值颇高的高新图书馆
美书馆内的文创产品
□ 本报记者 钟秋兰 文/图
12月7日,阴,农历大雪节气。街上行人匆匆,而在南昌市高新区艾溪湖美书馆,室内却温暖如春,读者们置身其中捧书阅读,浑然已经忘了季节与时间;同一天,在高新区晓美书馆、南昌县莲花书屋,室内绿植满眼,也是暖风扑面,读者们沉浸书香的情境与室外寒冬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优美的读书环境,这里还有馆员随时为读者提供专业的服务,读书体验真的太舒适了。”整个下午“泡”在莲花书屋的考研学生黄检对记者说。莲花书屋是继高新区艾溪湖美书馆、晓美书馆、高新区图书馆之后南昌市第四个购买社会服务进行托管的政府图书馆。眼下,这几个图书馆俨然是“网红”打卡地,政府图书馆托管模式也受到外界瞩目,多地纷纷来昌“取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南昌走出了一条时尚新路子。
图书馆托管让“文化高新”轻装前行
高新区在南昌是个特殊的存在。
它曾经是个只有20万人口、重产业轻配套的“产业孤岛”,如今是拥有60余万人口的“产业新城”。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东湖、西湖区等老城区相比,高新区这个产业之城在文化领域显得有点单薄。但最近两年,南昌市高新区却因文化建设“红”了。
成为“网红”的时候,高新区还有点“羞涩”,不太愿意要这样的流俗“帽子”,但后来发现,“网红”属性带来的流量及社会效益真是太好了——随着高新区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晓美书馆先后开放,这3个小而美的图书馆利用存量房“玩”起高雅的读书空间一点都不含糊,图书馆空间布置时尚化、人性化,以家庭书屋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阅读的舒适,短时间内,这先后开放的几个图书馆收割了一大批读者和粉丝,大量读者回归到图书馆,到图书馆拍张照打个卡那是倍儿有面子和时尚的事情。
小小图书馆的建设打造带来的惊人能量让“文化高新”的牌子立起来了。几年来,该区通过“政府-团队-读者”三方共建,为“文化高新”搭建了框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与品牌。
为什么高新区的图书馆能“火”?托管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是关键。
这一点,南昌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陈艳感触最深。高新区作为高新产业开发区,既无独立的文旅局这类行政管理部门,也没有太多的人员编制,如何建设“文化高新”破解运营管理体制障碍?陈艳发现,在政府的主导下引进市场化的专业运营团队,从馆员管理、读者服务、活动开展、文化传播等方面制定细致的考核标准来托管图书馆,不失为一个避免“政府养人”的低成本运营方式。
事实也证明了“专业”的重要性。光艾溪湖美书馆,运营团队在全年组织开展公益文化活动就近200场,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科普、生活、党群等,诞生了100多位“一日馆长”。截至2020年11月,仅500平方米的美书馆工作日日均入馆1000余人,周末日均入馆1500余人,接待全国读者近40万人,收到捐书1万余册、花草200余盆,参与活动志愿者1000余名。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效应,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个体,融入其中,主动参与传播,潜移默化中成为“文化高新”“文化南昌”的一分子。
因为读书,南昌高新区和国内顶流大咖都有“交情”——蒙曼、喻恩泰、白明等都为它代过言。而我省文化名家也对以艾溪湖美书馆为代表的被托管图书馆不吝赞美,其中就有省文联主席叶青的肯定:“首先是当地政府支持创办,给它营造了优美的阅读环境,其次承担运营的志愿者们非常注重粉丝文化,借助名人自带流量效应,让美书馆在短短时间内迅速成为江西全民阅读的小坐标。”
叶青对“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也非常认可。他认为,以政府为主体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了老百姓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让专业的团队来运营,管理上面达到专业水准,图书馆就不再是图书的堆放处,而是一个让老百姓共享阅读、共享知识的场所。
共建共享,读者成最大赢家
小书房大文化,以书为船,摆渡文化梦想。南昌市高新区几个图书馆的“走红”,是政府主导,社会专业运营,全民参与共建的必然,当地通过购买服务,吸收学者、读者与志愿者等参与,实现“文化高新”公共服务的共建、共治、共享。
这其中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市民与读者。图书馆的管理团队,则很好地充当了支点,撬动着图书馆的良性发展——通过各种读书沙龙、阅读分享、文化讲堂,源源不断地传递阅读的力量,通过不断创新的阅读形式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用书籍点亮城市,用书香摆渡灵魂,让知识在传递中更具价值。
“要唤醒文化的‘神经末梢’,志愿者的参与和加入必不可少”,运营管理团队负责人刘白介绍,自2018年以来,南昌高新区以城市书房为据点,建立健全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设立“学习雷锋服务站”、与院校联合开展志愿者培养计划、共建志愿服务暨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形成“天天都是读书日”“月月都有公益行”。
在艾溪湖美书馆,他们发起1万小时的公益行动,用时间累加转化积分累计,最终达成多读一本书、多一次公益参与的循环文化生态;随后,“一日馆长”公益课、书山共建(全民捐书)、图书馆奇妙夜文艺演出等活动陆续推出,图书馆管理形式越来越多样,参与的读者也越来越多,市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一日馆长”公益课带来的效应,“馆长们”最有切身体会。美书馆第一位“一日馆长”是南昌十中的美术教师冯晓玲,开课正值春节即将来临之际,通过现场与读者的互动教授剪纸艺术,她看到了读者对这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郁求知和热情,“这就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文化力量!”第一个“吃螃蟹”的冯晓玲对图书馆的活动有了很大信心。
“一日馆长”来自各行各业,南山剧社、手作工作室、无题戏剧……“一日馆长”带来了演员的风采、戏曲的碰撞,也带来了多元的艺术之美。同时,“一日馆长”也不限于艺术,“党员一日馆长”请来了南昌舰的退役舰长,消防员及人民警察,“读者一日馆长”请来了援鄂医生、附近大学的教师志愿者,更多接地气的活动也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的距离。
胡瑛和12岁的臧一霏是母女俩,她们已经多次参加艾溪湖美书馆的活动,妈妈深夜做美食参与花田秋集活动、做草木标本,女儿作为合唱团成员参加晓美书馆的开馆仪式,她们的周末变得非常充实。“在图书馆结识了一批拥有有趣灵魂热爱生活的人,我的生活也因此改变了很多。”胡瑛很庆幸,女儿也说,自从参加艾溪湖美书馆的公益活动后,变得更爱阅读了,手工作品的水平也因大家的赞美与认可,有了更大提升。
江西师范大学是艾溪湖美书馆的志愿者共建机构,该校公费生院团委书记王静带领学生多次参与共建实践。活动中,师生们不只是参与志愿服务,更是在志愿服务中升华自己的教师情怀,以一种师者担当充当儿童阅读引导者,在这个过程中,也是自身的反思和修缮,对他们未来的教育事业大有裨益。
“推进全天候的补给,唤醒文化末梢的活力”,社会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不断保证“源头活水来”,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阅读、体验、互动、参与等需求。如今在高新区,从“下楼阅读”到“下楼听课”,文化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一个个书房串联起居民全年的文化生活。
托管能否星火燎原?
“夜晚行走,星星们已经骑马赶来,我们的人很多,手提灯笼的人很少,所有的星星都得到了消息,从四方聚集”。如诗歌描述,政府主导的图书馆加社会专业运营团队,让高新区的几个小而美图书馆散发出光,吸引着各地的“取经”人群。
国家图书馆馆长、副馆长来调研了;河南各地的图书馆馆长组团来考察了;赣州、抚州、景德镇也纷纷来“取经”学习,不出意外,赣州、抚州都会出现由社会团队管理运营的“托管”图书馆,而南昌县捷足先登,全屋由现代3D打印技术而成的“莲花书屋”已经在今年10月国庆期间开业,它的运营管理团队,正是管理高新区图书馆、艾溪湖美书馆、晓美书馆的团队。
“文化江西”的建设,需要不断勇于“吃螃蟹”的人。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已不是新鲜事,从简单的购买戏曲等演出服务,到尝试将文化场馆交给专业公司运营,探索逐步走向深入。政府不再事事包办,而是将公共事业交给更加专业的企业来做,专心当好“裁判员”。这样既为政府“减负”,也提高了服务效率和质量,让政府真正实现由“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变。
南昌高新区的文化建设是由图书馆的“走红”引燃的,它为后来者及其他城市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创新服务内容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以图书馆、城市书房实体空间为载体,实现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名家的文化现象。各类家庭读书会、传统文化课堂、党群活动、艺术鉴赏以及文化沙龙等公益活动周周上演;这些活动围绕群众需求实现服务方向和内容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了靶向性、精准化、个性化、智慧化供给,贴近了群众需求,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增强了文化服务供给多样性。多样化、差异化的“订单式”服务模式,使高新各个文化场馆的效果最大化发挥出来,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执行,全民“选菜单”的形式,让读者、志愿者、居民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名家与演出,演出门票优先回馈给文化志愿者、读者、外来人才以及大量为社会默默作出贡献的群体。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精确化,激活了高新区的文化市场良性循环度。
文化不是孤芳自赏,品牌化的运营打造,能为文化事业注入更多新的能量。刘白介绍,“体验—信任—收获”的良性文化循环认知度,不能仅仅是群众“知道”,必须做到群众“喜欢”,要让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个体加入浩瀚文化星空中,激活每一个个体的文化向“星”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有立足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在理论创新的运用上着眼,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力,在新时代形势的发展上用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才能获得它本来的意义,达到它预定的目标”,运营团队对此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