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兜底” 群众“有底”(南昌日报)
—— 市人防办帮扶脱贫工作纪实
秋日阳光下,南昌县三江镇汗塘村一派祥和。
在扶贫蔬菜大棚基地,徐余德正在进行除草和瓜果采摘。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投资100万元兴建了两栋连栋式钢架塑料大棚,用来种植瓜果蔬菜,并优先安排贫困户在这里工作。
“这几年,我种马蹄等蔬菜,还在基地打工,收入比过去多了很多,生活是越来越好,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市人防办的帮助。”徐余德说。
在汗塘村,像徐余德这样生活发生改变的脱贫户不止一户,他们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在南昌市人防办驻村工作队齐心协力的帮扶下,住上了新房、发展了产业、年收入明显增长,正大步走在致富路上。
□本报记者 高学斌 文/图
曾经:
马蹄名村走不上致富之路
三江镇是一个千年古镇,自古商贸氛围浓郁,是古代南昌、丰城、临川、进贤四县交界之地,抚河支流箭江、隐溪、彭湾三水交汇之处。水运商贸时代三江镇辐射周边十几个乡镇,水系围绕而成的环岛地形也让三江镇有了“三江口”的别称。
优良的生态环境让三江镇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三江口”萝卜菜、腌菜远近闻名。而鲜为人知的是,三江镇也是马蹄种植重镇。
三江镇种植马蹄的历史有近40年。随着马蹄的种植面积、交易规模逐年提升,辐射周边种植面积总共有4.2万亩,年产马蹄达2亿斤。全国马蹄市场三分之一的货源出自这里。然而,由于天气“阴晴不定”、市场“云谲波诡”,蔬菜种植户经常遭遇“增产不增收”的情形。
汗塘村,也是三江镇最大的马蹄种植村。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马蹄,是当地蔬菜种植产业大军中的重要成员。但因为疏于宣传、信息不畅、知名度不高等原因,这个马蹄名村迟迟走不上致富之路,甚至被“戴”上了“十三五”贫困村的“帽子”。
“上世纪90年代有新闻报道说三江镇赶集高峰时曾达十万人之多,可见曾经的辉煌。”时任汗塘村第一书记的龚昆说,腌菜、马蹄虽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老百姓的思想还停滞不前,因为不了解市场、不懂技术导致“菜贱伤农”。
驻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时间拉回2015年。那一年,南昌市“百千万”精准扶贫行动启动。来自南昌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龚昆,作为第一批百名第一书记入村帮扶。
“全国三分之一的马蹄出自这里、曾经有过十万人赶集的规模,按理说不应该会出现大面积贫困的情况,但这却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龚昆说,一家农户的困难,一个村庄的发展缓慢,都是有原因的。而过往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要想真正干出成绩,必须放下架子、撸起袖子,去基层一线摸到最真实的情况,才能知道致贫原因,才能探索脱贫路径。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种田人的工作环境就是这个样子;作为家长送小孩上学、放学,坡上的一个大坑总是会令师生家长摔跤;到村里办事情跑上跑下对于上了年纪的老人还是不方便……群众反映的诉求很明确也很迫切。”在日记中,龚昆这样写道。
驻村工作的这几年时间中,市人防办派出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平均每季度驻村时间都超过标准的52天,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户、贫困户、种养专业户及集镇街市;入户调研190多户次,其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63人更是经常走访;汗塘村11个自然村、915户、4315人的情况都在扶贫日志中工整地记录下来。
“大学毕业以后,我就在单位上班,不知道农村的情况。来这的时候,单位领导要求,不走读、多下地,多到基层去看。”龚昆说。
电商:
助力村民增产又增收
曾经的马蹄售卖,三江人挣“一分”,贩子挣“五分”,好卖不赚,是个走量的辛苦活。而现在,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连起买卖双方,夺回了“定价权”。
2016年,随着电商的发展,农村电商扶贫的大力推广,网络销售全面铺开。三江马蹄走向了全国,订单纷至沓来,给当地百姓带来了致富福音。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我深感电商是能解决销路的第一因素。过去,马蹄的销售主要依靠来村里收购的经销商,经常性出现产量高不赚钱,产量低又赔钱的局面。”龚昆说,借助市人防办的支持,他联系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南昌县分公司,建立了南昌县第一家落户村委会的邮乐购汗塘村电商服务站。
每年11月初到次年3月,正是马蹄大量上市的季节。2017年1月,仓促准备的网上马蹄秒杀活动上线,产地成本优势让全国很多消费者纷纷下单,当天就卖出2300多份,马蹄通过5斤左右包装量的小纸盒打包后发往了全国各地,其中黑龙江、辽宁、内蒙、新疆等省份系本地从未销售过的区域。
在有了电商渠道后,村民和来收购马蹄的经销商谈价时底气更足了,价格也能提高一些。
网络推广打响了三江马蹄的知名度,不少外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得知三江镇生产优质马蹄后,特意赶到三江镇当地进行产地调研,希望做更多合作推广。整个三江镇马蹄产业收入同比增加两千万至三千万元。
不仅如此,马蹄的网销也给当地提供了一些工作岗位,给百姓带来了额外的收入。“马蹄到网上卖,销路一下打开了,我们这些老人现在也可以参与到马蹄的分装、打包工作中,我们每个人平均每天可以赚60块钱左右,比闲在家中没事做强多了。”村民陈年玉说。
保价:
不让村民的汗水白流
电商销售马蹄给当地村民带来了福音,给予了百姓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汗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荣花家因交通意外事故致贫并背负巨额债务,地里满满的马蹄便是他们家生活的最大来源。“当年,市人防办协调了一部分资源,向做网络销售的种植户提供了每斤5分钱的补贴,提高他们的积极性。”驻村工作队员胡华明告诉记者,到2018年,未荣花家已经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了6万余斤马蹄。
2016年,从北京回到三江镇的袁祥云找到市人防办,提出了“互联网+”的扶贫思路,想采取电子商务的方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很快,在市人防办的帮助和支持下,袁祥云的秀挹三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被纳入到南昌邮政电商脱贫工程中,登上了“邮乐网”和“老俵情”电商平台。与此同时,秀挹三江公司在自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生产线的基础上,还与外地公司合作,不断延长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秀挹三江公司有自己的蔬菜加工厂,有通往全国市场的销售渠道,给汗塘村乃至三江镇的蔬菜种植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天地,给农户带来了全新的脱贫增收动力。产品上线当天,就接到了50多个订单。
“把菜卖给秀挹三江公司,10亩菜地一年至少要增收2万元。”邹气德告诉记者。
为更好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秀挹三江公司每年对各种蔬菜的劳动力成本进行核算,并以此作为最低收购价,尽可能减少菜农损失。“集中上市时,蔬菜的品质是相当好的。可由于价钱太低,有时候农民的茄子、苦瓜直接按筐估价卖,那真的是贱卖。我们制定保护价政策,就是为了让农民的汗水不白流、让农民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和体现。”袁祥云说。
发展:
积极拓展产业深加工项目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没有好的产业作为支撑,脱贫攻坚道路也只能越走越窄。
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市人防办驻村工作队也开始做出探索。
上海客商需要本地马蹄肉的采购信息被龚昆获悉,得知当地三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小果白马蹄肉流水线已试运行几个月后,龚昆牵线让双方相遇,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三广农业的负责人刘建平表示:“这样的商机,就像做梦一样。”其运作马蹄加工的项目也是响应扶贫政策,将以小果径为主的马蹄果肉补刀环节通过装袋分发,辐射分发到周边6个乡镇的自然村联合站,提供上百个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给留守妇女和老人,每天每个岗位能增收50元左右。小果的机械化加工同时也丰富了马蹄需求链,提升了马蹄亩产效益。
汗塘村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生,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随着脱贫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当地除了发展产业扶贫基地还积极通过兴建扶贫厂房进行出租,有效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付家村小组的付敏琪,毕业于东华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是村内少有的本科毕业生。2017年,他在听到家人有养殖泥鳅的想法后,毅然从工作了多年的外资企业辞职回乡,改造了养殖场,还利用丰富的网络知识,学习养殖技术,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如今:
汗塘村变身“希望村”
从2016年起,借助市人防办协调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落地,昔日的“脏、乱、穷”汗塘村已变成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家家幸福的“希望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风景如画。。
机耕道还是泥石路、学校门前的道路破损、办公场地不方便老百姓等问题,都是汗塘村之前的写照。“要想富,先修路”“再穷不能穷教育”“方便老百姓是最大的民生”都切中了这些需求的要害,市人防办下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村两委会议,把这些要解决的困难一一列入了扶贫项目的计划之中。
“扶贫不仅是给钱、给物,还要在扶志上下功夫,要树立挖穷根的信心,这样才能真脱贫、脱真贫。这也要感谢市人防办这几年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汗塘村党总支书记舒国平告诉记者,自从市人防办在这里定点扶贫后,村里有了很大的变化。汗塘村党总支也多次被评为五星党支部。
通过走村入户,倾心交谈,既宣讲了政策,又了解了村情民意。市人防办驻村工作队根据每户实际情况制作了详细表格,从贫困户致贫原因、生产生活状况、子女上学情况、劳动力就业收入情况、耕地、公益性岗位、享受低保、残补、教育补贴、光伏、资产性收益情况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登记。
基础夯实了,才能走得稳、跑得快。
如今,市人防办派出的驻村工作队依旧扎根在汗塘村,“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但摘帽只是我们的最低要求,接下来,我们将再接再厉,实现村内群众的全面致富,变后进为先进,这才不负我们驻村工作队之名。”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时,市人防办驻村工作队员龚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