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仲兆祥:用“膜”技术还世界“一片蓝天”

Image 2020-11-18

“一尘不染”,这是记者进入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仲兆祥办公室的第一印象,其实,“一尘不染”更像是这位科研学者13年来的坚守:用“气体净化膜”还世界“一片蓝天”。

在工业化生产中,气体净化膜可以用于烟气除尘、粉体回收、气固相反应等过程,帮助企业实现低排放和资源回收利用,在化工与石油化工、冶金、能源等工业以及环保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前制约膜技术在气体净化领域应用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膜透气速率低,二是吸附污染严重。”仲兆祥和团队成员研发的空气净化膜不仅破解了上述难题,还将这一技术规模化应用在了燃煤锅炉、生物质锅炉、废弃物焚烧等烟气净化,催化剂、钛白粉、染料等高附加值超细粉体产品回收领域,“在民用领域,我们还做了空气净化器和防疫口罩。”

说到这张“神奇的膜”,南京工业大学的师生并不陌生。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一度造成物资短缺,“一罩难求”之下,仲兆祥和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利用团队研发的新型过滤材料纳米蛛网仿生膜,来替代熔喷布,生产出高性能“膜法口罩”,这种膜无需加静电,过滤效率可达99%,同时还能水洗和酒精消毒,有效缓解了市场熔喷布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3000万只口罩陆续应用到上百家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和生活中,几千只口罩还翻山越岭、跨越海洋,被捐赠到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意大利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合作单位。

2007年,博士毕业那时,仲兆祥的研究领域还在膜反应器领域,后来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的他,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自己会转战到“气体净化膜”方向。“当时我的导师徐南平院士和邢卫红教授基于对工业实践的前瞻性考虑,建议我去做气体净化膜。”一边是导师的期许,一边是自己热爱的领域,犹豫些许的仲兆祥毅然接受了建议,“国家需求大于个人兴趣”成为他的座右铭,激励着他在气体净化膜这块新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

“粉尘都落在脸上”,仲兆祥对2008年第一次去北方某钢铁厂的记忆尤为深刻,“当时国家对企业污染气体排放的标准较低,企业对污染气体排放的意识也很薄弱,我们的研究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科研进展也比较缓慢。”直到2012年PM2.5事件后,气体净化膜的研究才迎来了“春天”。

“企业出卷子,我们来回答。”仲兆祥说,越来越多的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为研究团队指明了方向,研究团队以高效气体净化膜材料为核心开发了高效气体净化膜成套装备。2017年,新型气体净化膜的设计、制备和工程应用项目被认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双疏型膜材料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一技术成果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迄今为止,团队已在中石化、恒逸石化、京博石化等企业建成了100余项示范工程。

这些年,空气净化膜的研究也让仲兆祥拿了不少奖,承担了多个项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它们被整齐地摆放在仲兆祥办公桌对面的橱窗里,“看到科研可以服务于人民更好的生活需求和国家更高的发展战略需要,我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也更加注重对创新的坚持。”

如今,仲兆祥总是勉励自己的学生,多跑企业,多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把理想树立在蔚蓝的“苍穹之上”,把根基扎根在深厚的“土壤之中”。

本报记者 王梦然 通讯员 朱 琳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