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长期看,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还是技术进步,还是创新在发展动力中所担负的角色大小。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决定性的路径只能是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用创新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十四五”发展新时期要特别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创新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2020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由于疫情影响和国际复杂因素,每一个季度的经济运行都特别引人关注。日前,全国和各地的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已经公布,新的单季增速继续提升,前三季度经济呈现先下滑后强劲恢复的态势,10月份部分指标格外亮眼,全年经济走势基本可期。
经济恢复好于预期
今年第三季度,国民经济在承接上一季度恢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强劲的恢复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9%,比二季度提升了1.7个百分点,从而实现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0.7%,为全年实现正增长打下坚实基础。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肆虐,许多国家因遭遇“第二波”而再度按下经济“暂停键”,而中国经济已确立V形复苏态势,仅用三个季度的时间就重新回到正增长轨道,无疑是全球经济的一大奇迹。
从前三季度运行情况看,我国经济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三次产业全面恢复,实现增长由负转正。其中,农业生产形势相当争气,工业生产恢复步伐明显加快。今年夏粮喜获丰收,秋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到3.8%,“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有底气。二是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以数字技术赋能的新产业大显身手。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大大快于整个经济增速。网上购物、直播带货、在线娱乐等新业态、新模式继续火爆,数字经济日益活跃。三是民生保障有力,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0.6%,与经济恢复速率基本同步。四是进出口贸易重回正增长轨道,利用外资全面恢复。据海关最新数据,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达25.9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0月单月进出口总值2.84万亿元,同比增长4.6%。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10月27日新公布的数据,中国前三季度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5%。在全球贸易和投资均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中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仍能实现正增长,显得弥足珍贵,反映出中国经济特有的韧性。
前三季度江苏经济增速明显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5%,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同等经济规模的省份中处于领先位置。而且,江苏第二产业的经济增速高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经济增速高于第二产业,显示出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经济发展处在较高水平的鲜明特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对外开放大省,在外部需求锐减和国际投资萎缩的情况下,江苏的开放型经济不仅恢复有力,而且呈现新的亮点。1-9月全省外贸进出口实现正增长,实际利用外资达到221.1亿美元,同比增长8%,再创历史新高。江苏经济的率先恢复(上半年增长已实现转负为正),运行好于预期,好于全国,既体现了江苏经济的底气和基础,也反映了江苏“六稳”“六保”工作的深入扎实,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前方仍有不确定性和风险
当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之时,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画出经典的V形反转曲线,如同冬日里盛开的玫瑰,让人看到生机和希望。不过,前行的路上仍有风险,经济运行中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向好的基础有待巩固加强,必须为克服新的困难做好准备。
首先,疫情防控丝毫不能松懈,必须坚决把疫情隔绝在经济社会生活之外。当前,国际上疫情仍在蔓延肆虐,仍未出现转好的迹象,甚至还在加剧恶化,国内不时也有零星感染在局部地区出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旧艰巨。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疫情失控对中国外防输入造成的压力会进一步加大。疫情防控仍然是保障经济社会生活正常化和促进发展的必备条件,只要疫情不结束,只要世界上还有严重的疫情,正常经济运行就有压力。
其次,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和严峻,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因素。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一时盛行,加上疫情的严重冲击,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外部需求不足将较长期地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大选出现的两党争斗白热化和社会严重撕裂等现象,必将加深其国内矛盾,也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包括中美关系在内的国际关系。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今后要更多地克服来自外部环境造成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此外,在当前经济恢复有力的势头下,还要看到一些结构性问题和新出现的矛盾。一是经济恢复在行业间存在不平衡,部分行业疫情冲击后的恢复较为迟缓,市场景气程度较疫情前仍有不小差距。二是部分中小企业仍不同程度地面临找市场、找资金、找技术的困难,内生修复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弱,部分“外转内”的企业还一时不能适应新的市场。三是疫情加大了基于数字技术的商业模式分化,掌握先进数字技术的行业和企业逆势发展,部分传统行业和远离数字技术的企业遭遇新的困难。
总的来说,目前全国的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江苏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好于全国。看全年,全国有望实现2%左右的正增长,江苏会明显好于全国。同时,也要看到前行道路上的不确定因素和风险,经济向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
创新引领任重道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四五”时期和2035年远景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举措,把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四五”时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提升阶段,必须紧紧依靠创新,为新的五年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长期看,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和内在质量的关键因素还是技术进步,还是创新在发展动力中所担负的角色大小。实现高质量发展,真正决定性的路径只能是走创新驱动的道路,用创新要素替代传统要素,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十四五”发展新时期要特别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努力把创新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
就产业创新而言,当前尤其要注重发挥大国优势,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围绕产业链加快部署创新链,努力寻求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自主可控的关键产业体系。从现有一些关键产业被国外“卡脖子”的情况看,一些战略性的关键产业,必须有全产业链创新的整体布局和发展导向。以芯片产业链为例,我国华为公司具有关键芯片设计的自主研发能力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但在芯片制造环节,我国尚无企业能形成像华为公司那样的研发竞争能力。而且,我国芯片制造企业也要依赖国外公司(荷兰ASML)提供的关键设备——大型光刻机,而这个光刻机上就有美国的技术。作为一个大国,我国必须走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在重大关键产业领域,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做到覆盖全产业链。
江苏是实体经济大省,制造业规模与韩国基本相当,多年居全国第一,在世界上也可列入前几位。但是,江苏实体经济创新驱动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制造业总体上仍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如果江苏的制造业不仅规模上与韩国基本相当,而且在技术层次和价值链位置上达到或接近韩国水平,江苏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将跃上一个大的台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向自主创新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和产业自主创新的规划引领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和效率,改革科研评价体制,坚决走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的路子,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攻关突破重大核心技术,努力营造有利于塑造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的环境,支持一批产业创新领军企业在江苏脱颖而出,成就一批出自江苏本土的、以技术创新见长的世界知名公司,为国家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关键产业作出江苏贡献。
“十三五”建设即将胜利收官,“十四五”大幕即将开启。中国经济将会沿着全面恢复的轨道继续前行,并迎来一段呈现加速度式的发展。江苏经济将更加亮眼于全国,完美收官“十三五”,下一步任务应是紧紧依靠创新,为“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开好局。
(作者为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