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园街融合”蹄疾步稳
今年上半年,淮安市盱眙县古桑街道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迅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00万元,制造业设备投入6000多万元,服务业税收完成计划的103%。
古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霖表示,面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繁重任务,古桑街道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按照市县委政府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多个联盟,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民生等各项事业逆势而上,“园街融合”之路蹄疾步稳,古桑正焕发出新时代的新风貌。
迸发活力, 把好高质量发展“方向盘”
以加工制造出口轴承为主业的希西维轴承(盱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繁忙。“因为酷暑高温,5条生产线白天只开1条,其余4条晚上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面对严峻形势,公司在努力争取老客户适当提高价格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国外新客户,同时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通过研发制造异形轴承新品,进军国内市场取代进口产品,目前已有多个上千万元订单。前不久,公司决定投资2亿元,在现有工厂附近新建一个工厂,专门进行异型轴承批量生产,届时异型轴承将成公司主打产品。
新产品上马,也开启了这家企业新的转型升级之路。产品附加值将增加四成左右,依托新投用的一套近千万元设备,生产原材料利用率将至少提高3个百分点。
这位负责人感叹,在今年这样的特殊形势下,如果没有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古桑街道党工委的关心支持,公司很难有现在的局面。因为有党员驻厂协调服务,公司2月10日就实现复工,3月中旬产能基本恢复正常。正是有了街道开展的一系列针对性党建活动,公司增强了化危为机的动力,也更加坚定了扩大投资、发力国内市场的信心。
党的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实践中,古桑街道党工委坚持用党建为经济发展掌舵领航,促进街道经济向着高质量方向破浪前行。
古桑街道拥有凹土科技产业园和盱眙港口产业园,两个园区就像两翼,撑起了整个街道的工业经济。街道党工委充分依托“一街两园”,以“园街融合”为目标,通过建立党建联盟,加快园区经济特别是创新型经济发展。
凹土科技产业园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凭借研发中心、检测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载体,以人才联盟为抓手,吸纳集聚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南京大学、常州大学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团队,30多名高层次人才相继牵手,落户的科技创新型企业超过20家。
由常州大学姚超教授多年研究成果转化的江苏纳欧新材料有限公司,做到了“点土成金”,利用当地的凹土加工提炼成高附加值产品,将每吨1500元左右传统的凹土售价一举增值到最高每公斤40万元左右,可广泛应用于高档化妆品、工程塑料、纺织材料等领域。公司去年投产就实现销售1000多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销售近千万元,全年有望达到2000万元。
同样落户凹土科技产业园的淮安安智融纳米新材料公司是由南京大学唐少春教授领衔的团队,将大学实验室科研成果在此批量化生产。一种薄如蝉翼的发热膜在低压下即可让家电、保暖设施等快速升温,同时适用于众多低温场景。目前已与多家家电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首批投用的20台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正在调试,就地招收员工近50名。
两家蓄势待发的企业都表示,来古桑发展,对街道、村两级党组织营造的投资发展环境高度认同,遇到困难很快会得到回应和妥善解决,比如招引人才可享受优惠政策,需要新招工人,村干部会挨家挨户做工作,两家公司的生产厂房也都由村里提供。
“红色引擎”,
锻造脱贫攻坚强动力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古桑街道坚持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党建引领,做强“红色引擎”,千方百计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一方面努力找准扶贫支点,抓好对贫困村党支部的引领和联建,搭好帮扶架子,优先推荐乡贤、致富能人等进入村“两委”班子,提升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同时,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团结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始终把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建设放在脱贫攻坚首位,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组织领导,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村企联盟是古桑街道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加快脱贫攻坚的特色创新做法,包括村企生产联动机制、村企扶贫互动机制、“驻村见习”和“驻厂见习”制度等。以村企联动机制为例,通过企业为村居提供就业岗位和项目信息,村居为企业提供用工和解决矛盾纠纷,以企带村,以村促企,双向联动。希西维轴承(盱眙)有限公司年销售5000万元左右,公司总人数106人,其中80人来自古桑街道,包括车间主管等中层骨干,人均月收入四五千元。
龙潭村位于三镇交界处,交通条件差,是街道出了名的困难村。去年开始,在街道和村两级党组织协调帮助下,淮安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和该村结成村企联盟,租用村里土地兴建生态循环养殖产业园,给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与此同时,古桑街道通过资产划拨,将街道厂房无偿划拨给村里,并且帮助完成出租,村集体一年增加20万元左右房租收入。走出了脱贫第一步,这个老大难村很快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
在古桑街道,村企联盟促成了多个村摆脱贫困,4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摘掉贫困帽子,实现了整个街道村村脱贫。
统筹推进,
跑出新农村建设加速度
老乡好不好,首先看住房。古桑街道党工委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把农房改善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农房改善工作开始后,街道组织镇村200多名党员干部开展“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看房屋质量、问收入情况、听改善意愿,用党员干部的“铁脚板”建立健全全镇农房改善“数据库”,摸清哪些人需要搬、人往哪里去。坚持做到两个对接,即搬迁农户与改善对象有效对接、房屋建设与安置对象有效对接。
2019年,古桑街道共完成农房改善任务267户,其中进城入镇购买商品房53户、自建房24户、购买御园美景小区房屋180户,以及D级危房改造10户,全面超额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2020年,古桑街道在做好“渔民上岸”工程的同时,将“三道两区”矮旧砖泥房拆除和高岗高坡、分散偏远地区存在饮用水安全农户整体搬迁,作为今年农房改善重点工作,精准梳理出改善农户200余户,并明确安置路径和推进计划。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加速推进农房改善工作的同时,古桑街道党工委积极做好农房改善后半篇文章,依托独特的“园街融合”优势和丰富的土地、水草资源,把农房改善与“一街两园”产业布局、生活配套融合进行,高起点规划,让农民“搬得出,住得进,稳得住,能致富”。“我们现在建成的御园美景小区不仅有整齐漂亮的‘门外面’,还有干净舒适的‘屋里面’,更有能带动小区群众发展的产业支撑。”孙霖告诉说。
目前,街道农户在港口产业园、凹土科技园就业务工人数达1000余人,平均工资4000余元。新上近百亩草莓大棚、10余家农家乐,带动100多名村民就业,每人年均增收2万元,解决了农户就近就业的难题,实现了农户从务农向务工的身份转变。未来,街道还将继续围绕235国道建设工程,规划千亩虾稻共生基地、苗木基地、百亩果蔬采摘园、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园等,不断丰富群众的致富渠道。
党建引领,换来古桑街道澎湃活力。街道党工委通过建立服务联盟、人才联盟、学习联盟以及村企联盟等灵活多样的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像乡村绿领朱雪海一样的优秀党员,推动古桑园街融合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姚苏丹 田 甜 顾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