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加快形成美丽江苏建设的区域空间新格局

Image 2020-09-01

江海河湖孕育了江苏灿烂文化,也推动形成了沿江、沿河、沿海布局的沿线生产力空间,承载着长江经济带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等国家战略,是我省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生态保护的主阵地。要统筹江海河湖协同发展,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重要发展轴带,塑造密集开发的城镇紧凑空间、自然人文共生的生态开敞空间,加快构建形成“三带两区四圈(区)”的区域空间格局。

“三带”,即沿江转型提升和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带(扬子江城市群)、沿海地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带(沿海经济带)和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经济发展带。

建设沿江转型提升和创新引领发展带(扬子江城市群),要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体形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建设高密度城镇化地区,展现大江风貌和城市连绵景观,形成扬子江城市群集经济、生态、人文和谐发展的特色风貌。一是打造全球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江苏沿江地区成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健全、全球创新资源要素汇聚、创新活力无限迸发的区域。二是构筑世界级地标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规模和技术国际领先的世界级地标性产业,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三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合作放大城市发展的竞争优势,为推动长三角现代化发展提供根基支撑。四是塑造跨江融合发展的新示范,推进两岸城市及产业跨江协作,协同共建灵活开放的产业分工合作体系和创新生态。五是建设江海联动发展的新样板。加快江海生产力空间布局调整,打造沿江地带创新发展走廊、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为沿海地区发展集聚优质产业资源,打造江苏发展新增长极。

建设沿海地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带(沿海经济带),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调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人海和谐,全景展示“生态绿+海洋蓝”的美丽画卷。一是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打造依托沿海大通道形成的城镇化发展带和滨海点状开发带,空间上形成“梳子”型的发展格局。二是提升沿海城镇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南通、盐城和连云港三个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和质量,研究增加沿海地区中心城市数量,提高县城城镇化质量。三是积极发展现代海洋经济。特色化提升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功能化培育新兴海洋产业。四是加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建设生态廊道,强化污染源头治理,扩大国际生态合作,支持建设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五是建设滨海发展新载体。建设一批新港城、新渔村,打造承载临港产业集中集聚、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新兴空间和最靠近海、拥抱海的生活空间。六是强化江海联动发展,打造承接沿江沿河地区产业转移升级示范带。

建设沿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生态经济发展带,要以文化为引领,荟萃都市、人文、生态等现代文明元素,把大运河江苏段打造成为我国大运河最繁华、最精彩、最美丽的“江苏画卷”。一是打造高品位的运河文化带,深刻凝练新时代运河文化精神和运河文化价值,树创大运河文化新标识。二是打造高品质的运河城镇带。以大运河文化塑造运河城镇之魂,推进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三是打造高颜值的运河生态带。依托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加大运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力度推进流域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高颜值的生态开敞空间。四是打造高效益的运河生态经济带。积极推动大运河沿线蕴含的历史人文生态元素加快实现经济价值,推动都市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特色发展。

“两区”,即宁溧(杭)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区、江淮生态经济区“两区”。

建设宁溧(杭)创新引领生态经济区,要充分发挥宁溧地区临近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推动“有风景的地方就有创新经济”理念加快落地,建设绿色创新产业体系,探索形成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一是构筑绿水青山生态走廊,塑造宁溧(杭)沿线的“绿水青山”景观之美。二是建设未来科创产业集聚新空间,以“生态+”模式推动生态发展与创新实践有效衔接。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水青山保护与现代产业发展同框,充分挖掘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四是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加快基础设施延伸、推进公共服务共享,积极探索城乡协同发展、产业互助共进、居民持续增收的新机制,创建江苏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要以生态经济化和产业绿色化为主攻方向,探索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发展质量高的绿色经济增长路径,建设全省永续发展“绿心地带”,展现广袤平原、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之美。一是打造优质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区,展现里下河地区湖群水网密布的水乡风貌和地域特色,释放生态资源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打造绿色农业发展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地标性农产品,构建“从田园到餐桌”的农业全产业链。三是建设绿色产业发展集聚区。促进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着力发展绿色产业和新经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四是打造城镇绿色发展特色区。在有限的城镇空间范围内做强城镇功能,集聚优质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县城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五是打造生态田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充分展示江淮水乡风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四圈(区)”,即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和南通都市区。

构建南京都市圈,要全面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强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现代化水平和发展能级,打造国际知名的产业创新高地、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开放包容的跨区域都市圈典范。

构建苏锡常都市圈,要从“单向获益”向“互利共赢”转变,从“都市圈”向“一体化”转变,联合推动重大政策协调互动、基础设施互联共享、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互补、产业科技协同创新;在规划、交通、产业等方面率先推动一体化发展,推动都市圈在更广、更深层面上提升辐射带动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构建徐州都市圈,要进一步提升徐州的发展能级和层次,全面提升徐州的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发挥徐州都市圈内徐州的“头雁”作用。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内交通的区域互联互通、产业的区域分工协作、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成为江苏北部重要的城市群发展空间。

构建南通都市区,要在南通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西扩北拓,筑牢城市发展基础,加强与苏锡常都市圈协同发展,更好地融入上海大都市经济圈。依托快速通道,注重承接和传导上海大都市经济圈能量,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将其打造成为苏中苏北互动的新兴城镇密集发展地区,全省重要的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新兴发展空间。

(执笔人:林 康 王 进 金春鹏 李广众)

责任编辑:王舒婷
阅读
转发
点赞
评论
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