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学校出现招生未满员现象 “强基计划”遇冷了吗?(3)
“冷热交替”源于“双保险”心态
“强基计划”在前期“爆火”开场的前提下,进入校考之后“热度”急剧减退,各校多多少少都出现一些学生弃考的情况。为何在千辛万苦走过独木桥之后,这些考生却犹豫了呢?
在多种选择之间有所“犹豫”和“迟疑”是人之常情。
记者了解到,在不少省份,“强基计划”的生源考分都超过了该校在该省招生投档的分数线。此刻选择权交到了考生手中,而犹豫主要来自“冷门”“热门”专业的比较。此前,钟芳蓉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成为众多媒体报道的对象,足见其选择不易。北京某高校化学学院“强基班”学生刘颖若坦言,也许每一位拿到“强基计划”入场券的同学,内心都曾面临钟芳蓉式的考验,都有“冷热专业”的“天人交战”。郭恒阳则告诉记者,自己已经做好了“为理想奋斗,坐冷板凳”的决心。
刘颖若也曾动摇过。她告诉记者,她是广东考生,父母最想让她选择的专业是师范,但是她对化学感兴趣,高中时还曾自己报过化学网课。“广东是知分报志愿,其实我的高考分数是很高的。按照这个分数,我可以在同等高校任意选择一个专业,所有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好的专业我都可以上。当时我也曾想过,要不要放弃‘强基班’,再报一个更‘热门’的高校或专业,我也听过别的同学放弃的情况。但是后来我想了想,为‘强基计划’生源配备的师资都是最好的,而且专业的冷热都是一时的,基础领域基础扎实了,也许未来能走得更远。”刘颖若说。
除了专业之间的犹豫,作为考生,刘颖若认为,“强基计划”遇到“冷热交替”的原因还有一个,“在‘强基计划’刚刚开始报名的时候没有设置条件,所有考生都可以考,大家都觉得万一心仪学校考不上,参加这个计划还有‘降几分’入校的机会,所以就蜂拥而上,但是这样一下子把‘校考’的分数拉高了,能进校考的都是高分考生,高分考生选择权更多,所以可能出现一些放弃的现象。”
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李立国的佐证。“不少学生在前期报名时出于‘备选’‘双保险’的考虑,认为多一个途径,多一份保障。按照1:4或者1:5进入校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考虑专业的影响。这样按分数排进校考的考生未必真正热爱基础学科,真正对基础学科感兴趣或者有特长。所以我认为,在报名的时候就应该设置一些条件,比如看物理、化学等基础科目的平时成绩。”李立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