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的生机与活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民间文艺的生机与活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潘鲁生《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4日 第 20 版)
核心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文艺植根乡土、紧随时代,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相适应,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把握时代方向,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民间文艺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和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
民间文艺生于民间、兴于民间,劳动人民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生活是民间文艺最广阔的舞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握民间文艺历久弥新的规律,创造性地把优秀因子融入当代生活,至关重要
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朴素真挚的生活创造。千百年来,人们通过民间文艺记录生活、抒发情感、凝聚记忆,留下大量民间文艺宝贵遗产。作为乡愁的维系、认同的纽带、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表达,新时代民间文艺在转化创新中呈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守望文化乡土
民间文艺生于民间、兴于民间,劳动人民是民间文艺的创造者,生活是民间文艺最广阔的舞台。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新建筑取代旧民居,大机器取代老手艺,标准化商品取代辈辈传用的老物件,农耕文化所孕育的民间文艺面临文化生态的变迁。有形的物质在变,无形的精神情感赓续。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人们更渴望情感寄托,更追求文化韵味,更需要体味乡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文化生态中,把握民间文艺历久弥新的规律,创造性地把优秀因子融入当代生活,至关重要。
乡土是一方地域,是人们的家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民间文艺之乡”为出发点,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深入地开展建设工作,对民间文艺的典型进行整体性挖掘、梳理与提炼,丰富民间文艺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提升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地方文化品牌。在愚公移山故事发源地河南济源,当地党委政府创新举办文化节、民俗艺术展、文化书市等系列活动,将愚公移山文化研究与党建活动、党员干部培训有机结合,在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中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在河北千年古县内丘,七夕民俗文化独具特色,当地百姓每年农历七月都会举办庙会、闺中乞巧等多种民俗活动,七夕民俗文化得以整体性保护与梳理。“我们的节日——七夕民俗展演暨七夕文化论坛”的举办,让七夕文化内涵得到进一步挖掘提炼,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到浪漫的传统节日中,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
顺应时代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要与时代同步伐,反映当代生活,体现当代精神。以民间文学为例,民间故事、歌谣、史诗、谚语、神话传说等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千年,讲故事、听故事是老百姓寓教于乐、传承家风的重要途径。几十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积极推动民间文艺发展,编撰民间口头文学三套“集成”,开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保留珍贵文化记忆。新时代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前,民间文学表达方式更加多样。以“中国故事节”为例,通过举办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比赛,鼓励创作反映时代内涵的新作品,通过少儿故事会、大学生故事会等系列专题活动,挖掘培养青少年故事创作人才。在辽宁大学举办的故事舞台剧专场展演中,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民间故事舞台剧,新题材、新内容、新表现形式层出不穷,老故事讲出文化韵味、新故事反映时代风貌,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大学也以民间故事为载体,创新课堂教学,营造大学生自觉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今年,中国故事节开展抗疫故事会专题活动,鼓励运用文字、短片、音画、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讲述中国人民的抗疫故事,这些都为民间文艺的创新发展累积可贵经验。伴随移动互联网普及应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成为社会大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接受文化内容的主要平台,民间文学通过微电影、短视频、网络文学、手机游戏、文创设计等新的体验和互动形式重新激活,成为唱响新时代、讲述新生活的生动载体。
服务公共文化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间文艺走进社区百姓,既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又推动了自身传承创新,同时有助于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筑牢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伴随生活空间改变和生活方式变迁,山东胶南年画剪纸的功能和形式发生变化。作为维系群体关系的纽带,这一传统手艺在社区文化中得以发展和传承,形成以社区文化为中心的新型传播体系。胶南年画剪纸创作经历了从民俗题材向装饰题材再到现实题材的创作转变。具有宣传教育功能的现实题材年画剪纸,通过宣传栏、广告牌等公共媒体进入大众视野,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介,创作者借助各种渠道互相学习,交流更加多样化,创作上体现多元审美趋向;伴随旅游业发展,适应不同生活场景,年画剪纸的题材类型等更加丰富。
民间文艺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积极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小品小戏进社区”这类活动抓住乡村文化鲜活载体,在文化主体上,城乡民众自发创作,形成乡村文化“众创”机制;在文化内容上,剧本主题寓教于乐,建成乡村文化“共享”课堂;在文化传播上,社区居民喜闻乐见,成为乡村文化“互联”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了积极探索。
助力产业发展
乡村是民间文艺的孕育母体和富集地,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开掘民间文艺资源,可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在“手艺农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调研中,我们看到,民间文艺的转化创新有助于改善乡村生活。从乡村文化资源着手、从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发挥民间文艺创造性,发掘民间手工艺、民间绘画的生产和市场潜力,做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产业发展和文化富民等多重价值,有效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民间绘画为例,从宣传到文创,农民画的功能、内容及创作主体随时代变化而发展。上海金山农民画作为最早进入市场的农民画,以其独特的“农民叙事”风格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进入新时代,为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金山农民画在创作方向、艺术手法、运营方式、理论研究等方面不断寻求创新突破,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展衍生品设计转化路径,培育地方文化艺术品牌,推动金山农民画与农业、旅游业、会展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金山农民画的创新发展使村民得到实惠,也为乡村社区生产生活注入内生动力。
民间文艺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是美的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文艺植根乡土、紧随时代,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相适应,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把握时代方向,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民间文艺服务公共文化体系和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实现创新性发展。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深刻变革,民间文艺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持续探索前进,民间文艺正以人民为中心,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制图:汪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