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惊装房” 监管不能少
告别“惊装房” 监管不能少
朱 华
广州一知名楼盘业主验房,发现自己的新房在楼上做蓄水试验时,楼下卫生间“秒变水帘洞”,其中最先收房的201户中竟有146户出现漏水情况。这是今年央视“315晚会”中精装修变“惊装修”的报道,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商品房市场的发展和规范,精装修商品房(成品住宅)逐渐成为新宠,这一方面有利于节能减排,避免后期装修扰民,同时也为购房者居住提供了便利。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不少地方的精装修商品房质量问题开始出现冒头,偷工减料、货不对板、虚假宣传、装修减配等问题屡见不鲜,频频引发开发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纠纷。
对于很多购房者来说,辛辛苦苦买了套新房,满心期待能像广告宣传里说的那样“拎包入住”,收房后却发现装修质量和细节问题多多,和当初的样板房相差甚远,这种糟心的体验可想而知。根据媒体报道,此类维权耗时耗力,即使最终诉诸法律,因为举证困难购房者胜诉率也并不高,往往要自己承受损失。为此,一些消费者选择直接砸掉重新装修,这样不仅成本高昂,还造成了更大的浪费。
通过多起维权案例可以发现,部分开发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从装修中获利,导致精装修房品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而由于相关法规和行业标准滞后、监管力度不足、装修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开发商违法违约成本低,这是“惊装房”屡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笔者认为,要管好精装修商品房,需要从规范销售合同、加强质量监管、做好售后纠纷处理等多方位着手,探索新的监管模式。而最为关键的是,不能总让消费者在收房后去发现问题,再由开发商事后维修,而应关口前移,加强事前监管,让绝大多数质量问题能在装修阶段就能被发现并纠正,从源头上遏制“惊装房”的出现。目前,很多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都还是“毛坯房时代”所制定的,未直接对精装修商品房质量标准作出规定。因此,亟待加强立法,规范相关行业标准,强化房产开发商的主体责任,加强对住宅精装修工程质量监管,不给恶意偷工减料者以可乘之机,让消费者利益切实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