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上下功夫,实现“1+10”平台框架 南昌城市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在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上下功夫,实现“1+10”平台框架
南昌城市管理装上“智慧大脑”
□本报记者 刘磊
每天采集并处理的城市管理问题达到5000多件,是原来的50多倍;一些过去需要十几天才能协调解决的问题,现在只用3到5天就能有效解决;市民反映的问题及时下派、跟踪督办,问题整改率达到90%以上……
这是南昌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数字城管”)成立10年来,交出来的成绩单。
什么是“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按照“一个中心、两级平台、四级网络”建设体系,通过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借助云端计算能力采集城市管理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动态检测、实时预警,及时处置当前包括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园林绿化、城市水务、行政执法等诸多领域的城市管理问题。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城管”现在实现了“1+10”的平台框架。
“这个‘1’,就是南昌智慧城市运行监管监测中心,这个‘10’,包括市容环卫监管系统、城市污水监管系统、城市排水监管系统等10个监管系统。通过对数字城管系统的提质升级和渣土管理系统、城管信用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的建设,实现AI城管落地,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创新城市治理新模式。”该负责人介绍,“最终,通过智能研判、辅助决策,形成‘感知、服务、分析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构建城市管理监管检测的一张网。”
经过10年的建设,而今,南昌“数字城管”共覆盖8个主城区,面积共316.28平方公里,共享全市天网工程74851个摄像头资源,网络连接市、区、街、社区四级共607个接入点。实行网格化管理,将覆盖面积划分为187个责任网格,每个责任网格由2名信息采集员负责采集城市管理相关问题。
熊月华就是新建区数字城管的一名信息采集员。
熊月华拿着手机走走停停,对着溢出的垃圾桶、违规摆放的车辆、损坏的路面拍照……一步步地走遍城市的街头巷尾,寻找城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像一双“城市眼睛”,守护着城市的“颜值”。
通过手机,熊月华将区域内发现的部件问题,包含公共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方面的城市管理部件问题,通过“城管通”App,拍照、定位、添加描述、上传,一气呵成。15分钟内,区市政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就会赶到现场进行更换修补。像这样的操作,熊月华每天要进行几十次。
“这样的案例,我们每天可以接报5000多起。”“数字城管”监督检查科负责人陈涛说,依托“数字城管”系统,我市真正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
陈涛还介绍,“数字城管”按照城市部件和事件实行共12大类138小类分类管理,城市部件分为5大类66小类,城市事件分为7大类72小类,系统内城市各类部件共949474个。主要工作流程分为信息采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核查结案、综合评价等7个环节。
“通过这7个环节,我们实现了‘二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考核,四级联动’的运行机制,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派遣问题、及时处置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综合管理向网格化、精准化、实时化、长效化的转变。”“数字城管”相关负责人艾舜说。
此外,数字城管系统在日常案卷受理派遣平台的基础上,还设有“视频监控”子系统,通过与公安、交管等部门共享全市天网工程74851个摄像头资源,动态巡查各区路面情况。设有GPS车辆监控系统,实现对全市渣余土车辆、环卫作业车辆的行驶轨迹监控和数据管理。在数字城管二期工程新增了移动指挥车和无线单兵系统,能实现现场应急指挥调度的实时化。设有数字对讲指挥系统,可实时调度执法人员,缩短了问题流转时间,提高了问题处置效率。
除此之外,“数字城管”还将实现对城市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分析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各城区问题案卷及整改情况统计、市城管局系统内问题案卷及整改情况统计等内容,形成数字城管专报,报送给市领导及各相关单位;并通过对城市管理的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将城市高发问题、区域问题等数据对比分析直观展示,研判规律预测趋势,对城市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分析。”艾舜说。
10年来,在“数字城管”的推动下,我市城管问题采集量明显上升,城市管理效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10年来,南昌市不断加快推进数字城管系统提档升级,探索智慧城管信息系统建设,城市管理不断推向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的发展轨道。